
北魏《元维墓志》是北朝时期重要的石刻文献,1920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城北后海资村东,曾为天津徐世昌收藏。该墓志刻立于北魏永安二年(公元529年),属北朝金石中的墓誌类,形制为正方形,高、宽均51厘米,志文以正书书写,凡24行,行24字,内容记录了墓主元维的生平、才学及早逝经过,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献价值。
墓主元维,字景范,河南洛阳崇让里人,为北魏道武皇帝玄孙、镇南将军兖州刺史第五子。据墓志载,其自幼聪慧,“称奇襦子,擅美圣僮”,兼具多闻博识与辩才,文章“碎金为文,连芝成韵”,器度恬雅,志节清立。成年后因宗望所寄,被辟为大宗正丞,任职期间“毗赞宣翼,备其僚彩”,以文辞与才识著称,时人慕其风流,仰其声藻。然天不假年,元维于建义元年(528年)四月十三日卒于河梁之下,年仅二十六岁,时人痛惜,称其“道秀人间,才标当世”,北魏朝廷追赠其为安西将军、凉州刺史,以彰其德。
墓志铭文除详述元维生平外,亦以骈俪文辞追思其才德,如“美同会竹,馨等稽芬”“名逾虎阁,义轶龙坟”等句,既显北魏文学风貌,亦见时人对宗室才俊的推崇。值得注意的是,志文存在若干文字校勘现象,如“遊梁敖楚之容”中“容”当为“客”字之误,“借乎不側”之“側”系“测”的通假,“將展雲客”之“客”或为“容”字,反映了北魏墓志常见的形近字偏旁互易特征,为研究北朝文字演变提供了实物例证。
该墓志自出土以来,备受学界关注,相关著录见于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(图八〇)、《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》(第五册118页)、《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》(图385页)、《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》(256页)及国家图书馆藏拓,是研究北魏宗室史、文学史与石刻艺术的重要资料。
一九二O年河南洛阳后海资村出土。曾归天津徐世昌。赵万里辑入《汉魏南北朝墓集释》。该墓志书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,笔画形态便由基本均等的线形一所谓”玉箸”,变为横轻直重。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,一般都保持着横轻直重的特点
楷书《元维墓》却是个例外。除钩、挑、撇、捺有较篇明显的轻重变化之外,其余笔画"玉箸”味很浓,因而整个字型显得笃实厚重,具有早期楷书的古雅质朴之美。
唐代着名书家孙过庭说:“真以点画为形质,使转为情性。"
《元维墓志》古拙质直,不法常可,很难按照孙氏的观点在形质与情性之间评定优劣。其实,点画与使转,不应是“形”和“情”的分水岭,两者是相互为用,相得益彰的。它们都是艺术的本质一人的精神的体现。
《元维墓志》以特有的“拙"气,传达了作者摒弃浮靡,崇尚质朴的思想情愫,作品是耐人寻味的。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,这是一种无心于风格的风格。
图片
錄文| 魏故安西將軍涼州刺史元君之墓誌
君諱維,字景範,河南雒陽崇讓里人也。烈祖道武皇帝之玄孫。鎮南將軍兗州刺史之第五子。其先建國命氏之由,備宣圖史,不復詳焉。君稱奇襦子,擅美聖僮,利等楚金,美稱稽箭。然其多聞博識,覩奧窮源,辯折秋豪,論光朝日,碎金爲文,連芝成韻,器懷恬雅,志度清立,疾風未虧其節,迅雷不擾其心。及其受教二庠,聲高兩觀,縉紳慕其風流,蒭蕘仰其聲藻,故遊梁敖楚之容,[注一]接袂而同歸。曳裾躡矯之賓,連袖而共至。以宗官望典,親賢是寄,乃辟君爲大宗正丞。毗贊宣翼,備其僚彩,辭翰鋒出,諷議川流,借乎不側,[注二]蕭然無際。而風格素高,崖岸清舉,振衣獨立,不雜塵埃,道秀人間,才標當世。以茲名望,屬此中興,方當簫浮雲而上馳,雜涷雨以高邁,而歷陽之水遽流,至止之火奄及。春秋廿六,以建義元年四月十三日河梁之下,非命卒世。痛軫蒼泉,毒流皎日,家國含酸,行路殞泣。
有詔曰:
故宗正承元維,道業淟曠,文義詳正。方委維誠,以康治道,豈圖非慮,奄離禍酷。言念遺烈,殤悼兼懷,窀穸有期,宜申追遠。可贈安西將軍涼州刺史。痛金蘭之奄潔,悼遐峰之中隧,嗟幽戶之莫開,傷泉門之永閟。其詞曰:分流湯谷,折照曦庭,我宗盤石,唯德唯馨。三才降哲,河壑裁精,藏往旣構,雲峰削成。斐亹朱績,歲蕤綠文,名踰虎閣,義軼龍墳。美同會竹,馨等稽芬,高唐樹雨,至止鬱雲。舒原點黛,顏岫擒紅,始披風氣,將展雲客。[注三]必慶無徵,鶗嗚旣鍾,團扶中隧,靈構頹峰。葵筮言兆,七飯將臨,龍軒止轍,鳳吹虛音。狐傷町疃,松概〓森,九重無曉,泉門永深。大魏永安二年歲次己酉三月壬子朔九日庚申。
[注一]容當爲客字。
[注二]側爲測之通假。
[注三]客當爲容字。誌文中常有相近字偏旁互易現象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短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